勇担使命积极作为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5月17日,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勇担使命、积极作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的新征程上,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阳泉篇章作贡献。
提升县域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郊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路网畅通、设施完善等项目,城乡环境展现新面貌,城乡发展更具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让我们很受鼓舞,坚定了我们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信心和决心。”郊区副区长杨浩宇说,“郊区将不断开阔视野、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拉大荫营城区发展框架,推动荫营城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强力推进荫营城区发展。与此同时,郊区还将通过打造北部工业重镇河底镇、推动李家庄乡服务业提质、擦亮西南舁乡苹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两张名片等,加快形成产城互动、城乡融合、美丽宜居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所在。去年,平定县铆足干劲抓项目、扩投资,实施重点项目127个,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使我们深受鼓舞,为我们进一步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平定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先福说,“今年,我们精心谋划了112个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动能的重点项目。我们将强化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春耕春播工作,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近段时间,我市广袤农田里,农民紧抓晴好天气旋耕、施肥、播种,绘就了一幅沃野农忙的画卷。5月18日,在一线指导春播工作的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毕建华第一时间收看了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让我们十分振奋。为更好完成稳粮保供任务,我们将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广泛宣传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抓实各项保障措施,广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推广先进旱作技术和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助力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毕建华说。
初夏时节,盂县东梁乡广阔的农田里,马铃薯播种机穿梭作业,万亩马铃薯播种进入尾声。近些年,东梁乡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传统优势,牵头成立盂县东梁乡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机耕作业,助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东梁乡党委书记吕宜斌说,“今年,我们在全乡打造了10300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持续做大做优马铃薯产业。同时,我们大力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产业,打造千头养羊场、千头养牛场等,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高新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的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窑炉设备火热运转,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小西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办公室主任闫智银说:“煜祥公司是村里砂货制作的一张‘王牌’。我们采用了‘合作社+公司+村民’的运营模式,公司不仅每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固定收入,还能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
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小西庄村制作砂货历史久远,是远近闻名的砂货生产基地。近年来,为了用好砂货文化资源,村里联合砂货公司,着手打造了具有特色的砂陶文化墙,吸引不少人来此“打卡”。“这些年,村里大力宣传砂货文化,砂陶文化墙已经成为我们尝试‘砂货产业+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突破口。”闫智银说。
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让宜居宜业成为乡村底色。春夏之交,位于平定县冠山镇鹊山村的工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家具生产红红火火,田间地头耕种繁忙。近年来,鹊山村按照“五区共进”的思路,建设城乡融合集聚区、扶贫产业园区、汽车物流园区、农业领养园区、休闲康养服务区,村集体经济日渐壮大。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让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坚定了我们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鹊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寿说,“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万元。眼下,村里还在努力挖掘区位优势,建设新型食品加工产业园、体育小镇、康养小镇、步行街等,争取到2025年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300万元以上。到时候,村民的日子一定能越过越殷实。”